I. 引言: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ASBI)概述
A. 青少年情境下的学习倦怠界定
学习倦怠(Academic Burnout 或 Student Burnout)作为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已从最初的工作领域扩展至学习领域。它被定义为一种主要发生在学生身上,与学习相关的、持续性的负性心理状态。这种状态的核心表现涵盖三个方面: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身心耗竭(Exhaustion)、对学业产生的疏离感或玩世不恭的态度(Academic Cynicism/Alienation),以及学业成就感降低或效能感低下(Reduced Efficacy/Low Achievement)。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更广泛的问题。研究表明,学习倦怠与学生的反社会行为及其严重程度存在显著关联,并对学生的整体身心健康构成威胁。因此,深入探讨学习倦怠的测量、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对于维护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学习倦怠的界定特别强调了其“持续性”和“负性”特征,这将其与暂时的学习压力或偶尔的动力缺乏区分开来。这种持续性表明学习倦怠更像是一种综合征,而非短暂的情绪波动,提示了对其进行评估和干预的必要性,且干预往往需要系统性和持续性。
B. ASBI(吴艳 & 戴晓阳)的研发与出处
为了有效测量中国青少年群体的学习倦怠水平,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具有良好心理测量学特性的本土化测评工具。其中,由吴艳和戴晓阳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Adolescent Student Burnout Inventory, ASBI)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本文重点关注的是该量表的16个条目版本,其主要参考文献指向2010年的研究成果。需要注意的是,有文献提到了吴艳和戴晓阳在2007年关于初中生学习倦怠问卷的初步编制工作,以及一个包含26个条目的版本。然而,基于用户查询和多份文献的一致指向,本报告聚焦于被广泛验证和使用的16题版本(ASBI-16)。ASBI的开发是本土化(本土化)心理测量工具发展的重要体现。相较于直接翻译或修订国外量表,本土化量表旨在更贴切地反映中国文化和教育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体验,从而可能具有更高的内容效度和生态效度。这种本土化的努力对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至关重要。
C. 理论基础:Maslach的倦怠模型
ASBI-16的构建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坚实的理论根基。该量表明确基于Maslach等人提出的经典三因素工作倦怠模型(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Maslach模型最初用于解释在助人行业(如医疗、教育)中个体因长期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对服务对象采取冷漠、非人化的态度)和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三大核心症状。
吴艳和戴晓阳等研究者创造性地将这一工作倦怠模型迁移并应用于学习情境,对三个维度进行了概念上的调适,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体验:
这种从工作倦怠到学习倦怠的理论迁移,突显了研究者认识到高要求的学业环境与高压力的工作环境在引发个体负面心理反应上存在相似性。这一理论传承为ASBI提供了清晰的概念框架。然而,情境的转换(工作 vs. 学习)也意味着必须对量表的结构和内容进行针对学生群体的实证检验,以确保其有效性。后续大量的信效度研究 表明,这种理论模型的调适在中国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是成功的。
II. ASBI-16的结构与内容
A. 三维结构
经过系统的心理测量学检验,ASBI-16的结构被证实包含三个明确且相互关联的因子(维度),这与Maslach的理论模型以及编制者的预期一致:
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学习倦怠的整体概念,总计16个测量条目。
B. 条目示例与内容
虽然完整的16个条目列表并未在提供的资料中全部呈现,但部分文献提供了各维度代表性的条目示例,有助于理解每个维度的具体测量内容:
部分研究明确指出,量表中包含反向计分题,在计算得分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些具体的条目例子使得抽象的维度概念更加具象化。然而,需要认识到,仅凭这些二手资料中的零散示例,无法完全还原量表的全貌。要获取所有16个条目的精确措辞和计分方向,查阅原始的量表编制文献(如吴艳等,2010)是必要的。这是仅依赖现有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的一个局限性。
C. ASBI-16结构与条目示例表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ASBI-16的结构,下表整合了各维度的信息:
维度 (因子) | 英文参考翻译 | 条目数量 (条目数) | 概念核心 | 条目示例 (示例 - 中文) | 来源文献 |
---|---|---|---|---|---|
身心耗竭 | Exhaustion | 4 | 因学习要求感到的疲劳、精力耗尽 | “最近一段时间,我常常感到精疲力尽” | S2, S9, S46, S50 |
学业疏离 | Academic Cynicism / Alienation | 5 | 对学习、老师或学校的消极、疏远、冷漠态度 | “我对我(的)学习漠不关心” | S2, S9, S46, S48, S50 |
低成就感 | Reduced Efficacy / Low Achievement | 7 | 对自身学业能力和成就的负面评价 | “我的成绩太差了,真想放弃” | S2, S3, S9, S46, S50 |
注:英文翻译仅供参考;条目示例根据现有文献选取,可能包含反向计分题。
该表直观地总结了量表的基本构成要素,便于读者快速掌握其核心结构和测量重点,整合了分散在不同文献中的关键信息。
III. ASBI-16的心理测量学评估
对任何心理测量工具而言,信度和效度是评价其质量的核心指标。ASBI-16在这方面经过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检验。
A. 信度证据
信度反映了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ASBI-16的信度得到了多种方法的支持:
综合来看,来自不同信度评估方法(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概化理论)和不同研究样本(涵盖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 的证据共同表明,ASBI-16能够对青少年的学习倦怠进行稳定、可靠的测量。特别是GT分析结果,不仅确认了其可靠性,还揭示了其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分数解释,增加了量表应用的灵活性。
B. 效度证据
效度指测量工具能够准确测量到其意图测量的构念(即学习倦怠)的程度。ASBI-16的效度证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体而言,多方面的效度证据,特别是来自结构效度的强力支持,共同证明ASBI-16能够有效地测量其声称要测量的青少年学习倦怠构念,并且其内部结构与理论模型一致。跨研究和跨样本 的CFA结果一致性尤其具有说服力。
C. 概化理论 (GT) 的深入分析
如前所述,研究者运用概化理论(GT)对ASBI-16进行了超越经典测量理论(CTT)局限性的深入分析。GT通过方差分解技术,能够更精细地识别和量化不同测量误差来源。
这些基于GT的发现不仅再次确认了ASBI-16的整体可用性,而且提供了比CTT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它指出了哪些因子可能对测量误差贡献更大,并暗示了潜在的改进方向,例如“身心耗竭”因子可能因条目数较少而信度相对偏低,为量表的未来修订提供了数据驱动的建议。这体现了应用高级心理测量模型对深入理解和改进测量工具的价值。
D. ASBI-16心理测量特性汇总表
下表汇总了ASBI-16的主要心理测量学特性,以便于查阅:
心理测量特性 | 方法/指标 | 报告值/发现 | 支持文献 |
---|---|---|---|
信度 | |||
内部一致性 | Cronbach's α (总量表) | 通常 >0.80 (例如 0.87, 0.88; 范围 0.689-0.858) | S3, S21, S31, S34, S38 |
Cronbach's α (分量表) | 耗竭: ~0.67-0.73; 疏离: ~0.78-0.80; 低成就: ~0.84-0.85 | S2, S19, S39 | |
合成信度 (分量表) | 耗竭: 0.73; 疏离: 0.78; 低成就: 0.84 | S2 | |
重测信度 | 相关系数 (总量表) | ~0.788 | S18 |
相关系数 (分量表) | ~0.606 - 0.877 (不同研究范围有差异) | S13, S18, S35, S38 | |
概化理论 (GT) | G系数 (总量表) | ~0.884 | S2 |
G系数 (分量表) | 耗竭: ~0.716; 疏离: ~0.775; 低成就: ~0.835 | S2 | |
Phi系数 (总量表) | ~0.868 | S2 | |
Phi系数 (分量表) | 耗竭: ~0.691; 疏离: ~0.722; 低成就: ~0.827 | S2 | |
效度 | |||
内容效度 | 指数 (CVI) | 0.777 (一项研究) | S13, S35 |
结构效度 | CFA拟合指数 (三因素模型) | 报告拟合良好 (例如 CFI > 0.90, RMSEA < 0.08) | S2, S13, S35 |
EFA | 支持三因素结构 | S5, S13, S35 | |
构念效度 | 因子间相关 | 中等程度 | S2 |
条目-总分相关 | 通常良好 (例如 一项研究报告点相关0.61-0.83) | S13, S35 | |
共同方法偏差 | Harman检验 | 未提示为主要问题 | S2 |
注:数值为根据现有文献报告的典型值或范围,具体研究可能存在差异。
该表将分散的心理测量数据整合在一起,为评估ASBI-16的测量质量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快照,有助于使用者判断其是否适用于特定的研究或实践目的。
IV. 施测、计分与解释
A. 目标人群与施测
ASBI-16主要设计用于评估青少年(青少年)群体的学习倦怠状况,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于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乃至大学生在内的各类学生样本。施测方式通常为自陈问卷(自评量表),可以采用传统的纸笔形式,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或网络平台进行。根据用户最初的查询信息,完成整个量表预计需要大约5分钟时间,这表明其施测相对便捷。
B. 计分程序
ASBI-16采用Likert式多点计分法。最常见的计分方式是5点计分,选项通常从“1”(例如“完全不符合”或“很不符合”)到“5”(例如“完全符合”或“非常符合”)。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研究提及使用了7点评分。虽然5点评分似乎是基于主要开发和验证文献的标准做法,但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变体。
计分时,首先需要对量表中的反向计分题进行分数转换(例如,5分转为1分,4分转为2分,以此类推,3分不变)。然后,将每个维度所属条目的得分(转换后的)相加,得到该维度的原始得分。最后,将所有16个条目的得分(转换后的)相加,得到量表的总倦怠得分。在某些分析中,因子得分可能会根据各因子包含的条目数进行加权。
C. 分数解释
ASBI-16的得分解释遵循“分数越高,倦怠程度越高”的原则。无论是各维度得分还是总量表得分,较高的分数都意味着个体体验到的学习倦怠水平更严重。
基于概化理论的分析结果,ASBI-16的得分可以进行两种类型的解释:
解释分数时,不仅要关注总分,还应分析三个维度分数的具体情况。例如,一个学生可能总分较高,但主要是由于身心耗竭得分突出,而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相对不明显。这种细致的分析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个体倦怠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理论上支持常模参照解释,但现有文献资料并未提供具体的常模数据(如不同年龄、年级群体的平均分、标准差或百分位)。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常模比较,需要获取量表手册或专门的常模研究报告中提供的规范数据。同样,经过验证的、具有临床或实践意义的切分点也未在这些资料中给出。这是仅依据当前文献资料进行分数解释时的一个实际限制。
V. 实践与研究中的应用
自编制以来,ASBI-16因其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和本土适应性,在中国的教育实践和心理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A. 在教育环境中的应用
ASBI-16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用于:
B. 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对于学校心理咨询师和临床心理工作者而言,ASBI-16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C. 在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ASBI-16已成为中国研究青少年学习倦怠现象的重要测量工具,被大量研究采用。研究者运用该量表探讨了学习倦怠与众多心理、社会及行为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
如此广泛的应用充分证明了ASBI-16在中国研究界的高接受度和认可度。它的出现填补了对适用于本土青少年的标准化学习倦怠测量工具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VI. 批判性讨论:优势、局限与未来思考
对ASBI-16进行全面的评估,需要同时看到其优势和存在的局限性。
A. 公认的优势
B. 已识别的局限与待改进之处
尽管ASBI-16表现出诸多优点,但通过严格的心理测量学分析,也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局限和可改进的空间:
C. 与替代量表的简要比较
需要承认,ASBI-16并非测量学习倦怠的唯一工具。国内外存在其他多种量表,包括对Maslach倦怠量表(MBI)进行修订应用于学生群体的版本(如 MBI-SS),以及由其他中国学者基于本土文化开发的学习倦怠量表(例如,连榕等人 或胡俏等人 编制的量表)。虽然现有资料不足以对ASBI-16与这些替代量表进行详细的优劣比较,但可以肯定的是,由吴艳和戴晓阳编制的ASBI-16凭借其较早的开发、系统的验证和广泛的应用,已成为中国背景下研究和评估青少年学习倦怠的一个主流且受到高度认可的选择。
VII. 结论
A. 总体评估
综合来看,《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ASBI-16,吴艳 & 戴晓阳, 2010)是一个基于成熟理论模型、经过本土化调适、并拥有扎实心理测量学证据支持的测量工具。它在中国青少年和学生群体中,为评估学习倦怠这一重要心理构念提供了可靠且有效的手段。
B. 核心优势与贡献
该量表的主要优势在于其针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情境的本土化设计,以及通过经典测量理论(CTT)和概化理论(GT)等多重方法验证的良好信度和效度。它的出现和推广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对青少年学习倦怠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C. 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同时,研究也指出了该量表可进一步完善之处,特别是基于GT分析提出的关于“身心耗竭”维度信度以及各维度条目质量与贡献平衡性的建议。未来的工作可以聚焦于对特定维度的条目进行修订或增补,并致力于开发和公布适用于不同年龄、地区、类型学生的标准化常模,以增强其在实践应用中的解释力。
D. 应用价值
尽管存在可改进的空间,ASBI-16无疑是当前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在处理中国青少年学习倦怠问题时的一个宝贵工具。它为理解、评估和干预这一日益受到关注的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由 Gemini DeepSearch AI 检索互联网资料生成,内容可能包含错误,仅供参考